之前分享過不少科普套書,這次針對適合偏大寶貝的《科普套書之問題討論篇》分享。

什麼是問題討論的科普?並非是一種動物作為一本書名的主題討論,而是指以一個問題、一個現象來做的延伸探討,這次挑選
《自然科學啟蒙》《魔法科學苑》《科學,OK這三套來做討論。
  

用不同的切入點和架構 去呈現同一個主題

自然科學啟蒙(臺灣麥克)

09.jpg

從主題難易度做分級科普套書,架構完整,像考前重點整理的參考書,也由於沒有故事輔佐,所以趣味性較低、但用字最精簡準確且清楚。

 
共讀建議:
因為有分級,所以第一階段的內容約3歲以上可視狀況給予。第三、第四階段明顯較難,可能約5歲以上比較好理解。另外內容有許多觀察和問題,如果孩子平常多接觸大自然、生活多元接觸、體驗廣,共讀起來會更好引導。

魔法科學苑(閣林文化)

14.jpg

大部分內容都從冒險故事著手,從故事裡帶入各種知識,但也為了要帶入各種知識、所以過程可能很牽強,不過話說回來,孩子閱讀通常只顧著是否有趣、也不太管合不合邏輯。


共讀建議
魔科適合有知識基礎的孩子,因為故事內容充滿了專有名詞,你沒辦法像科學OK的故事一樣只當繪本讀故事本身就好,因為專有名詞太多,沒知識基礎的話,怕部分孩子會連故事都會聽得很痛苦。

 

科學,OK(暢談文化)

  

有人說和魔科很像,都是從故事切入,不過仔細看會發現似乎又不太一樣,魔科的故事為了帶入不同知識所以比較複雜甚至牽強,且專有名詞多;但科學OK的用字較淺白,故事重點清楚,而延伸知識是放在旁邊的小字,這樣共讀起來會很順、就算不講小字知識也可以單純帶故事讀。

  

 ↑主故事流暢,延伸知識以下方的訊息框呈現(圖右),即使不帶入知識也可順利共讀。

要說缺點的話,有些人覺得畫風不太真實、太像繪本,然後書末最後的小知識單元用漫畫呈現,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,我自己覺得可惜的地方則是音檔沈悶了點。
  

本有些人不愛用漫畫方式

共讀建議

我覺得這種作法就是適齡更廣,年齡小的就先看前面的故事,由於故事通順流暢,就算聽不懂原理也能當繪本看,然後視孩子吸收狀況,可以再第2-3次共讀時再慢慢加入旁邊小字的知識。
 

趣味想像度魔法科學苑科學OK自然科學啟蒙

架構完整度:自然科學啟蒙科學O魔法科學苑

引導上手度:科學OK自然科學啟蒙魔法科學苑

 

內容編排細節比較:以同一主題「聲音」為例

自然啟蒙《到處都有聲音》

重視「觀察」「引導提問」,即使在介紹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聲音,也會花一頁篇幅引導你回想那是什麼樣的聲音呢,至於深度上,由於這本在分級上被歸類在第一階,所以知識面上沒有其他兩本來的深。

自然科學啟蒙擅長使用引導觀察的方式,帶孩子先從「認識周圍有哪些聲音」開始。

最像課本、像參考書,有條理的、有引導性的把聲音介紹完,雖然趣味度較低,但知識架構最完整堅固。

魔法科學苑《這是什麼聲音啊》

這套書大概分兩種方式呈現內容,「冒險故事」跟「平述介紹」,而聲音主題這本,是屬於平述介紹,老實說光看書實在難以下嚥,不過光碟音檔卻是相當精彩,充分利用音效、一問一答、帶出主題知識,是這套最大的賣點。

  

如果孩子已有知識基礎、也喜歡魔科的編排,配合繪本播放趣味性滿分的音檔共讀,在視覺跟聽覺雙重效果下,我覺得吸收效果遠高於其他兩套。(前提是孩子喜歡的話)

 

科學,OK《聲音是怎麼產生的》

以繪本角度來看,覺得這本的故事最有意思,故事從一個可以吸走任何聲音的吹笛手開始,許多村民受不了的嬰兒哭聲、砍柴聲、喇叭聲等,都拜託吹笛手帶走,結果陷入無聲的世界時竟開始感到恐慌,進而帶出聲音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

故事性強、趣味度高,介於繪本跟科普之間,從吹笛手帶走的每一種噪音時、再帶入「為什麼有這些噪音」「什麼叫噪音」「聲音如何傳遞」的知識,這種共讀起來比較有趣、也比較投入,也最不像課本。但就是如前述提到,後面漫畫的呈現和平淡的音檔,是比較不受歡迎的部分。

 

共讀如何安排

當然,如果孩子對科普有興趣,三套一起安排共讀自然最能同時兼具知識和趣味(並非只三套都買,可以和我一樣都從圖書館借閱),那要如何安排呢?

STEP1在幼兒有了基礎認知後,可以先從《科學,OK》的幾本動物主題開始→

STEP2接著可開始穿插共讀《自然科學啟蒙》的第一階段→

STEP3進行一陣子若孩子累積一定基礎知識、共讀量大,可開始挑選1~2本先前接觸過主題的《魔法科學苑》試試反應→

STEP4同時繼續《科學,OK》的其他有興趣的單元、和《自然科學啟蒙》的第二、三階段→

STEP5最後是《魔法科學苑》較深的科學主題和《自然科學啟蒙》第四階段

 

提醒:以上意見和共讀安排僅為個人經驗分享,並非通用準則,實際情況會因孩子而不同喔


FB.jpg

arrow
arrow

    幸福小時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